苏州市教育学会“十三·五”规划课题
践行园林文化精神 培育四好少年的研究
苏州市留园中心小学校
一、 课题提出的背景
苏州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,有着近2500年的悠久历史,浓郁的地方文化为众多学校提供了很好的育人素材。其中,尤以苏州园林更为声名远扬。我校位于姑苏古城西北,以中国四大名园园名命名,背靠虎丘,毗邻留园,地理位置的优势,让学校具备了深入研究园林文化内涵的条件,学校希望借助园林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来启迪教育,激励学子。
鉴于此,学校进行园林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利用,将园林文化内涵渗透到学校教育、教学及管理的方方面面,形成“园林文化 润育心灵”的大氛围,使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德育“知情意行”要素,有利于学生了解苏州,了解园林文化,达到培养有儒雅的气质、有高尚的人格、有求真务实的品性的人才的目标。
经过多年的积累,学校理念逐步清晰,从园林文化中走来,学校建立了与园林文化相融的理念系统,包括与园林文化相关的校训、校风、教风、学风,以及校徽、冠云娃伴学卡通形象等,初步形成了学校教育理念与园林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二、 概念界定
(一)园林文化及传承
苏州的园林艺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,这也是苏州园林最基本的文化内涵。苏州古典园林的最大特色和价值,在于它所拥有的历史地位、文化趋向和艺术特色,具体表现在先贤的操守、性格、理想、追求、境界、抱负、人格等内涵。
崇德尚美是园林文化最显著的品性,园林文化蕴含着人文、创新、理想及道德的诸多准则。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,具有特有的育人功能。感受园林文化的魅力,触摸园林文化的气息,能激发学生爱国、爱家乡的热情,立志成才,报效祖国,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。如何让当代中小学生全面了解园林文化,并在传承中为其发展赋予新的内涵,有必要在挖掘园林文化中予以实践性的指导。
(二)校训及三风文化
留园中心小学是一座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老街巷学校,是姑苏区唯一一所以园林名字命名的学校。2009年下半年,新任校长张晨侬大胆地提出将园林文化元素引入学校校训、三风等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,经学校行政班子多次研讨,最终确定了我校新的校训及三风:
校训:留诚峰前,怀仁溪旁,融趣亭间。
校风:坚韧,慧雅,谦逊,烂漫。
教风:博学垂范如山,亲和儒雅似水。
学风:立冠云志,酿百家蜜,行万里程。
同时,学校还以兰花和园林漏窗为灵感,还设计了学校的校徽。
(三)校本课程设置
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,地方课程在总课时数需要一定占比,既要紧密契合国家课程设置要求,又要彰显地方课程特色,体现学校办学宗旨。我校校本课程积极响应课改要求,积极利用学校行政及骨干教师力量,按一到六年级学生年龄不同,理解和接受的能力不同,把各种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元素按有浅入深的形式编排成校本教材《陶缘》,力求通俗易懂,图文并茂。教材切合小学生学情,既有背景介绍,又有知识梳理,还有能力提升,在实践过程中,将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讨论、模拟考察与实地走访相结合,成功实现了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(3)中的使用。
(四)有效体系构建
将这一课题体系将其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,利用晨会、兴趣活动课、特色社团活动等时间,安排专人辅导,使教学的落实具体可见,分工明确,责任到人;利用校本教材《陶缘》的教学实践,同步反思及积累经验,尝试教材的完善及修订,使之更好地为育人活动服务;依托“五彩营地”常规自我管理模式,开展管理与自我管理活动,促进学生群体管理能力的提升及自律品质的养成;落实《“缘寻”学生成长七彩足迹》评价体系,形成学生在园林文化润育下的公正评价,给予指导,促进成长。
三、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
(一)研究目标
1.利用学校周边园林资源,探究园林文化的育人功能,结合学校“园林文化 润育心灵”的办学理念,挖掘园林文化的育人内涵,结合培养新型主体人格的普遍要求,将培养有儒雅的气质、高尚的人格、求真务实的品性的人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。
2.依托“园林文化 润育心灵”的学校大氛围,探求园林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务,研究培养积极上进、身心健康的优秀少年儿童的有效策略,寓教于课程,寓教于教育教学,寓教于活动,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、价值观与世界观,成为将来身心健康的社会人。
3.尊重少年儿童成长及发展规律,尊重科学育人规律,探寻园林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,适应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,把握教育的时机,利用校本课程、领域专家、地方名人、德育导师等一切资源,以科学、有效的途径来实施育人活动,切实提高园林文化熏陶下的育人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4.充分利用“综合实践活动”的课程设置,探索校本教材的育人实效,开展校本教材《陶缘》的特色教学活动,通过教学,引导学生丰富认知、积累知识、陶冶性情、提高素养,促进校本教材的内化育人效果。
5.挖掘校外德育基地,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实践功能,组织开展主题明确、内容丰富的时间活动,拓展师生校外活动平台,在活动中展现育人的外显效果。
6.及时搜集、整理材料,巩固、宣传研究成果,扩大社会影响。
(二)主要内容
1. 开展主题活动,形成校园人文氛围。
以凸显园林文化特色为主旨,在校园“三风”建设、校徽设计、校园环境布置、班级特色等创建活动中,从细节入手,以苏州园林为蓝本,打造雅致校园环境;紧扣“园林文化 润育心灵”这一育人理念,组织开展主题特色活动,在活动实现育人目标,全面提升我校少年儿童综合素养。
其中,“园林文化润我心”文化节活动,为我校园林文化浸润下系列育人活动成果展示的集大成及压轴,综合展现这一理念下的师生风貌。
2. 夯实社团建设,彰显园林文化特色。
以园林文化为基底,以学校特色社团为抓手,依托社团建设,充分挖掘园林文化的特点及育人内涵,组织学校骨干,邀请校外专家,开展社团活动,在活动中实现知识学习与性情熏陶的双落实。
“三语小导游”:我校三语小导游队成立已有20多个年头了,小队员们利用双休日、课余时间深入园林培训,根据季节变化、景色特点、人文历史、建筑特色等,用三语对游园的中外宾客进行讲解,先后在留园讲解百余场,受听游客分别来自澳大利亚、英、美、日、韩等地,受到广泛好评。
“张泰中工作室”:邀请著名的苏派竹刻大师张泰中及其友人入校,指导我校学生学习书法、国画、竹刻等技艺。经过几年的指导与学习,工作室小成员多次在市、区级书法比赛中获奖。
“兰芽小昆班”:由苏州市少年儿童基金会赞助,出资邀请昆曲专业老师进校辅导,培养了一队优秀的昆曲苗子。小昆班成员在昆山石牌、昆山千灯、山塘古戏台及附近社区参加演出,崭露头角。
“吴韵娃话剧社”:由学校骨干教师操刀,邀请苏州市滑稽剧团知名演员入校指导。在区活动中多次演出,获得好评。
3. 钻研教材教法,创新文化教育活动。
大力挖掘苏州园林文化的底蕴,利用《陶缘》校本教材钻研教学,更新、充实教学内容,丰富少年儿童园林文化知识,为专题研究及实践活动打下基础;在钻研教材教法的过程中,积极思索并发现校本教材可改进之处,提出合理性修改建议,使之不断丰富及完善。
4. 拓展育人基地,发挥校内外辅导员功能。
利用学校“花伴雨家校工作室”成员、家长德育导师、骨干教师等人员,开展主题培训活动,促进学生技能的学习和园林品质的内化;联合环保愚公、社区工作人员、园林工作人员等校外人力资源,走出去,请进来,邀请参与活动,共同致力于园林文化的宣传与落实,形成育人合力。
四、课题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:
(一)研究过程:
第一阶段:准备启动(2016.9~2017.2)
主要工作:
(1)制定课题研究方案,申报课题,开题论证,修定课题方案。
(2)成立总课题工作组,课题组成员进行责任分工,进行开题论证,子课题立项,同时作好师资培训工作。
(3)开展调查研究,弄清我校目前在园林文化渗透下的教育教学、活动开展现状,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及材料。
(4)组织教师大量学习有关理论,教师阅读有关园林文化的书籍和相关资料,联系园林文化考察基地,查找资料,外出取经,并交流心得。
第二阶段:实践探索(2017.3~2019.3)
(1)结合子课题,具体开展课题研究工作。
(2)根据实验和调查,撰写相关的课题论文。
(3)做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工作。
(4)课题研究中期评估。
(5)发现研究中的问题,有针对地制定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。
第三阶段:巩固发展(2019.4~2021.6)
(1)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,从中总结经验、寻找规律,反思得失,着手撰写本课题研究报告。
(2)提交课题成果鉴定申请,做好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,撰写结题报告,同时提交研究报告。
(3)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。
(二)主要措施
(1)文献研究法。通过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,为课题奠定研究实施的理论基础;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优秀经验,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好的借鉴,为创新自己的课题打好基础。
(2)调查研究法。对本课题的研究问题和对象,实施问卷法、访问法、谈话法等,了解我校目前在园林文化渗透下的教育教学、活动开展现状,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亟待变革的内容。
(3)行动研究法 。落实行动的细节,充分发挥课题带来的优势,改进本课题的不足之处。
(4)教学案例研究法。通过教学案例,边研究边实践,从中发现问题,有所启示,以促进研究的发展。
(5)观察法。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,观察作业反馈情况,观察学生的实验研究中的兴趣情绪反映等。
(6)总结经验法。不断探索与总结,一学期一总结、一阶段一总结、结题总结、推广总结。总结其成功,总结出不足,择其善而从之,取其精华,修正不足,使我们研究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更完美、更科学。
五、课题研究保障
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:本课题的所有参与人员均为区级学科带头人、教坛新秀及校骨干教师。在进行此项课题研究之前,课题负责人曾参与过九五课题的研究,承担过十五、十一五市级课题的研究,并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。课题组大部分成员也一同参与了其承担课题的研究,对课题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。因此,课题负责人有能力承担该课题的研究。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,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,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,先进的教育理念、教学思想,精湛的教育、教学业务能力,健全的生理、心理素质,教科研意识强烈,有敬业精神,他们的参与是对本课题的有力支持。
本方案在措施保障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:
(一)内部保障
1.领导保障。为了能体现学校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视度,学校特意成立了学生素养监督小组。由校长和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工作,学校行政担任小组成员。
2.机制保障。实行分级负责制,落实岗位责任制,做到岗位明、责任清、落实实。
3.制度保障。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,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学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,建立新的评价体系,使学生评价制度更规范化、经常化、制度化。
4.师资保障。学校的主动发展关键在教师,学生的素养提高也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体现,因此,教师的配备至关重要。
5.资源保障。加大经费投入,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,使学校每一项设施都服务于学校发展。精打细算,开源节流把教育经费用好用足,学校后勤本着少花钱办好事的原则,协助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。
(二)外部保障
1.政策保障。学校一直努力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政策优惠和倾斜,着力发展学校特色,打造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,改善学校办学条件,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提供强有力的后台保障。
2.社区保障。学校经常与社区进行良好沟通,争取社区资源与学校共享,改善学校有限的办学条件和环境,要求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区的活动,不仅在学校,在课堂之外也要为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做好准备。
3.家庭保障。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,但更多的还是依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。因此,要想提高学生的素养,还要重视家庭的教育。
苏州市留园中心小学校
2017年2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