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课题一活动方案
“开展主题活动,形成校园人文氛围”
留园中心 沈文娟
一、课题意义
本学期学校以《开展主题活动,形成校园人文氛围》为子课题之一进行研究。课题研究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,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主阵地。本课题以《践行园林文化精神,培育四好少年》的总课题研究情况,从而制定本子课题研究计划。
本子课题紧紧围绕学校“园林文化,润育心灵”品牌项目,打造特色校园人文氛围,就要在校园“三风”建设,校徽设计、校园环境布置中、班级特色等创建活动中,以苏州园林为蓝本,打造校园人文环境。让学校的每一处风景都成为育人的最佳场所,把校园打造成“静美、怡心、乐学、思远”的园林校园。可在南后院的“鹊语亭”和“问蕉廊”及配套小景、小品、石凳、石桌展开讨论活动。
基于学校人文环境,开展主题活动。可以以特色留园园林文化为基础,展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。同学们在主题活动中,可以感受到园林的文化美和思想美,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园林建设,对特色校园人文环境的打造具有深刻的作用。为了探索特色校园园林文化的深意,充分发掘学校的资源,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特色活动,让师生形成校园人文氛围,在活动实现育人目标,全面提升学校少年儿童综合素养。
其中,“园林文化润我心”文化节活动,为学校园林文化浸润下系列育人活动成果展示的集大成及压轴,综合展现这一理念下的师生风貌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校园园林文化主题活动中获得情操、品德和园林文化艺术的熏陶。
二、课题方法 :
本研究将综合运用行动研究、叙事研究、案例研究等多种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文献查阅、调查、观察等课题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。
一是行动研究,将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广泛的探索,积累丰富经验,培训班集体活动建设、评价资料。
二是叙事研究,广泛开展教师随笔、学生材料积累,使这些资料日常化。
三是案例研究,收集整理各种园林文化知识,分析、调整、归纳,点面结合,每学期进行班级主题活动,进行经验交流和探索。
三、具体措施
1.积极宣传校园园林文化特色
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、黑板报、集体晨会、红领巾广播等宣传阵地进行特色文化的宣传。学校积极联系校外德育阵地,与社区、市少儿基金会、园林档案馆等结成共建单位,在组织师生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的同时,也将学校特色园林文化带出校园,进行充分的展示和宣传。
2.将园林特色文化融入德育活动
根据学校师生特点,开展多项以吴文化为主导的德育活动,如三语小导游、吴韵娃话剧社、苏绣、昆曲、书法、国画、竹刻、园林模型制作等社团,使传统文化、吴文化与园林文化真正走进校园,使校园处处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。长期的耳濡目染,不仅将在学生身上刻上文化的印子,更能使其精髓在学生心灵深处根植下来,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“养分”。
3.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,布置任务,明确具体研究内容。
(1)落实任务,脚踏实地、事实求实地开展研究;
(2)注意第一手研究资料的收集;
(3)及时整理研究资料;
(4)积极书写相关论文,注重成果的转化。
4.继续加强课题理论的学习,搜集课题的信息,提高研究水平。开展课题研究讲座,对课题教师进行专业的引领。
5.组织课题教师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会。学校定期开展各类活动,如科技节、文化节、阅读节等,将学校特色文化充分融入到活动中去,适时进行自我阶段性考量学校特色建设的成果。这些活动给了师生充分展示的舞台,并能在活动中不断创新、提高。
四、具体安排
2月份
(1)收集与本课题实验研究方案有关的理论参考资料和筹备资料库。
(2)本学期,完成相对稳定地合作小组的分组,并对学生特别是小组长做好合作学习的培训,这样,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,互相学习,以好带差,取长补短。
(3)组织参研教师学习课题相关教育理论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、软件制作技术等,做好课题的准备工作。
3月份
(1)校园、 班级布置,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展开扎实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探索,进行讨论,找到满意的答案。
(2)调整主题活动内容,让师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收集整理学习资料;
4月份
(1)加强集体交流研究,同伴互助;
(2)社会实践活动。进行学校园林文化布置任务,提出合理建议,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。
5月份
(1)校园人文环境,探索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并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。
(2)开展班级主题活动,积极利用教育资源,促进校园人文环境的养成。
6月份
进行阶段课题小结、撰写心得小论文等。
今后,开展主题活动,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,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,结合地域优势,深挖园林文化育人的内涵,贴近学生,贴近生活,贴近时代,为师生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,引领师生开展道德追求和文化塑人活动,并大胆开拓,勇于创新,点面结合,认真探讨和建构开发、不断思考,联系实际,及时校正,在实践中不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。